名称:
描述:
公开/私有: 公开 私有
标题:
描述:
公开/私有: 公开 私有
检索词: 东方出版中心 , 检索到: 10 条结果, 检索时间: 0.031 秒 , 排序选项: 排序方式: 隐藏分类导航


已经限定的分面

    馆藏地点:

    出版日期:

  1. 2024 x

    文献类型:

  1. 图书 x

    主题

  1.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关于绘画、木材及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与修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文物的历史、早期保护试验及其将来的利用情况等方面,在文物保护和修复技术与方法方面的讨论则非常简单。但在今天,先进的科学分析方法较为常见,已逐渐运用于文物的研究与保护中,这为新时代文物保护的发展增添了羽翼。同时,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文物保护修复人员和科学家们共同合作,推动了文物分析与保护新方法的研发。本书重点介绍各类艺术品和考古发掘文物在保护和修复时所使用的化学药品,及这些材料的特殊用途。此外还详细描述了各种方法,包括清洗、保护和修复方法及针对每件器物保存状况的分析方法。 (1)
  2. 如何正确看待不断增加的“霸凌”和“拒学”现象?初等教育中出现这些问题,与现传统社会在现当代的转型密切相关,也与过于整齐划一的教育方针大有关系。为克服这一难题,学校教育必须要注重培育孩子的“生存力”。针对学校教育中的“霸凌”“拒学”以及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河合隼雄依据自身丰富的心理咨询、治疗经验和人生阅历,给出了相当专业和有效的建议,极富启发和教育意义。 (1)
  3. 本书从一位拥有近五十年工作经验的博物馆专业人士的角度,对博物馆及其运作方式进行了深刻而坦诚的审视,内容涉及博物馆的基本构成和工作机制,以及博物馆日常运作和基础业务的方方面面。作者史蒂文·米勒结合自身在博物馆工作的经历,记录了他在处理博物馆专业问题时的具体措施,以及他对于“何为博物馆”“博物馆为何而存在”等诸多问题的思考,是从现实的角度解读博物馆整体构成与内部协作的实用书籍,有助于读者全面、深入了解博物馆这一独特机构。 (1)
  4. 本书作者詹姆斯·库诺从博物馆与启蒙运动的关系、博物馆所象征的国家话语权争论、博物馆与世界主义间的关联以及博物馆是否带有帝国主义色彩四大角度,举例丰富、理论详实地展现了百科全书式博物馆的重要意义以及它之所以得以存在并发展背后的政治与历史渊源。作者创造性地提出,博物馆帮助市民进一步感知了自身作为漫长而丰富的人类生存史的一部分,并进一步阐释和解读了文化的真相:文化是流动的、混合的、产生并存留于人类间的沟通的。 (1)
  5. 本书分为七章,内容包括:影像,一种新的艺术、当艺术品走进生活:数字时代的动画艺术作品、影像之旅、数字交互艺术的收藏:博物馆与在线媒体艺术的多样性、从大尺度中搜索小细节:重新定义艺术史模式、博物馆对新媒体技术的需求、数字版权管理。 (1)
  6. 本书探索美国和欧洲艺术当代艺术面临的挑战,探讨了群体展览、影像、(手)工艺、建筑如何影响其空间内的展览的性质等话题。随着现众需求与品位的不断提升、新科技的不断注入,博物馆正在从收藏珍稀艺术品的禁地转变为观众友好型机构,通常专门举办旨在吸引观众的引起轰动的展览。然而,在这场巨变中,一个最紧迫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什么造就了一个伟大的展览?”美国皮尤艺术与遗产中心的执行主任、费城展览计划主任葆拉·马林科拉邀请14位世界顶尖的策展人和艺术史学家撰写文章,从各个角度审视了博物馆展览制作的要素,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1)
  7. 本书探讨了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对于策展的认知:策展不再局限于以视觉艺术为核心的观念性表达,而是突破了艺术、历史、文化等物的范畴,成为一种没有任何体制化界定的自由形式。策展包含着文化的参与、选择、安排,更带有策展人批判性的评价和分享,关联着一整套价值观、信仰、习俗和社会活动。策展可以在以视觉主导或非视觉主导的生命的各个领域开展,这种极具挑战性的多样性正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1)
  8. 本书由两位著名艺术家合作主编,由22位各国、各领域的艺术家和策展人共同撰稿,以新颖而独到的视角,从历史、理论和实践等多个层面全方位地回溯、解读、剖析“策展”这一概念。通过梳理历史并分析各类典型案例,力图打破界限,使讨论尽可能不受学科、地域、族群、性别以及机构类型的限制。尽管在梳理策展历史时,不可避免地要将目光流于西方;但当聚焦当代策展实践时,无论其是否发生在文博或艺术场馆内,均被置于全球化语境中加以分析研究。全书22篇文章在编者的排布下形成完整的有机体,共同对西方思想文化施加于当代艺术和策展领域的影响提出挑战,认为当代策展应有不同的解释,由此形成一场真正的全球性跨学科对话。 (1)
  9. 本书的独特之处是作者从系统的角度看待博物馆,并认为博物馆是以文献为中心的机构,将博物馆和博物馆学结合起来,并通过跨学科理论视角审视博物馆实践。随后,作者提出了现有多种类型博物馆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具有的共性及区分彼此的差异,以及所谓的有意义的物质资源一一博物馆中的“物”。大多数博物馆学著述将“物”仅仅视为构成收藏的东西,然而本书深入探讨了“物”的物理性及其意义,尤其是被博物馆化后“物”的意义的演变。这部分构成本书的核心内容,审视了博物馆学的重大转向,即从最初的关注博物馆观众转变为关注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此情境下,“物”是如何被使用和感知的,“物”象征着什么,“物”如何被视为文献。 (1)
  10. 本书通过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科研策展人兰斯·格兰德职业生涯的亲身经历,清晰透彻且生动地描述了自然历史博物馆策展人为了收集展品、开展科研,在全世界探险的有趣故事,对策展人在21世纪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日趋丰富的内涵进行了思考。格兰德和他的同事们足迹遍及全球,他们的故事令人回味,勇气值得学习。 (1)

    在馆

  1. 不在馆 (10)
保存至书单:
1.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 2024.01
文献类型: 图书 , 索书号:
2.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 2024.01
文献类型: 图书 , 索书号:
3.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 2024.02
文献类型: 图书 , 索书号:
4.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 2024.01
文献类型: 图书 , 索书号:
5.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 2024.01
文献类型: 图书 , 索书号:
6.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 2024.01
文献类型: 图书 , 索书号:
7.
策展人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 2024.01
文献类型: 图书 , 索书号:
8.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 2024.01
文献类型: 图书 , 索书号:
9.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 2024.01
文献类型: 图书 , 索书号:
10.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 2024.01
文献类型: 图书 , 索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