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描述:
公开/私有: 公开 私有
标题:
描述:
公开/私有: 公开 私有
检索词: 民族出版社 , 检索到: 18 条结果, 检索时间: 0.032 秒 , 排序选项: 排序方式: 隐藏分类导航


已经限定的分面

    馆藏地点:

    语言种类:

  1. tib/chi x

    主题

  1. 藏语 (2)
  2. 本书以唃厮啰人物为主线,用历史演义写作手法,以叙代论,通过安排主人公唃厮啰从磨榆来到河湟,始建政权、依宋抗夏、联姻契丹、传位新主等情节,交代了青唐主唃厮啰其人其事,勾勒了我国西北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及汉藏民族唇齿相依,守望相助的历史背景,再现了河湟民族自古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格局,肯定了民族多元一体形式在唃厮啰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作用和优势。 (1)
  3. 本书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为导向和研究方法,依据贾曹·达玛仁钦《释量摄义显解脱道论》和克珠杰·格勒贝桑《释量论广理海论》,主要分析了因明学中的遣他的性质、概念、分类以及相关的一些问题,厘清两部巨著的不同观点以及缘由,总结出遣他是因明学中的重点、难点,以及陈那和法称的思想精髓。注:法称(约600-680),古印度大乘佛教僧人,印度新因明大师;陈那,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重要理论家,新因明学说的奠基人,印度中世纪逻辑之父。 (1)
  4. 本书作者以青藏高原的人文景观和社会生活为题材,以独有的观察视角和日常体验,极力挖掘青藏高原地理背景相对应的、长期生活在这里人们的生活状态、心灵世界和精神领域。作品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内涵丰富,意境幽远,情感真切,耐人寻味,表述了作者在艺术逻辑之下对人生世相和青藏高原生活的独特理解。 (1)
  5. 本书作者基于自己所成长的农村生活、求学经历、成家立业步入社会等亲身体验,通过对藏族历史文化、民俗习惯、情器世界的进一步接触了解,以文学的名义和真切的思维方式表达和体现了人类追求至真至善至美、人与人之间相互通情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该书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创作的有关自然、人文、文化思考的感悟类优秀散文近40篇。 (1)
  6. 本书作者长期致力于散文创作和评论工作,在藏区读者群中享有良好的声誉。所选作品都在藏区各大报刊发表过,完全符合出版要求。作品内容广泛,意境丰沛,语言精粹,皆选自作者潜心思考、精心创作、探求艺术价值的作品,既有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宏大场景的历史叙事反映藏族社会方方面面随着国家日新月异发展变化而体现出的具体可视的一派纷呈景象,承载了民族图强和振兴的命运,又有通过一个个鲜活人物形象的细节描写,体现个体对生命、生存状态的细微探幽、思考感悟,展示了作家自觉走进人民群众,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再经过对生活的提炼、对生活的生动表达,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 (1)
  7. 本书共分四个章节,第一章节是文学方面的思索和感悟,主要阐述了作者对诗歌创作方面的思索和对人生的感悟等,第二章节是农村生活的回忆。这里主要根据作者的童年生活和时代变迁,特别结合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翻天覆地的变化,表达了对新生活的赞美,展现了农村特有的文化和农民淳朴善良的优秀品格。第三章节是工作感悟。作者身为一名基层公务员,在基层第一线工作多年,对如何与时俱进,怎样发掘潜力,怎样了解基层生活等方面独有的见解等。第四章节是响应时代强音,展现现实生活。这一章节的很多作品反映了作者对腐败现象的憎恶以及老百姓在知识更新方面的缺陷等现实问题反思。 (1)
  8. 本书分为小说篇、诗歌篇、散文篇,反映了1984年至1994年间的藏族文学的基本走向,展示了那个年代藏族社会发生了极大变化和人们的精神风貌,内容健康、艺术特征明显,为当时的藏族文坛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带来了一股清新的为美学气象。 (1)
  9. 本书分为小说篇、诗歌篇、散文篇,反映了1995年至2005年间的藏族文学的基本走向,展示了那个年代藏族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和人们的精神风貌,内容健康、艺术特征明显,为当时的藏族文坛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文学气象。 (1)
  10. 本书分为小说篇、诗歌篇、散文篇,反映了2004年至2014年间的藏族文学的基本走向,展示了期间藏族社会发生了极大变化和人们的精神风貌,内容健康、艺术特征明显,为当时的藏族文坛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带来了一股清新的为美学气象。 (1)
  11. 本书大部分作品发表在《西藏文艺》《山南文艺》《西藏日报》《章恰尔》等区内外报刊杂志上。主要阐述了对农村生活的回忆。这一部分主要结合自己的童年生活和时代的变迁,特别结合改革开放以后西藏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表达了对新生活的赞美,展现了农村特有的文化和农民淳朴善良的优秀品格,表现了农村人对生活的追求和热爱,以及在这伟大的时代农村人民生活欣欣向荣的真实面貌。 (1)
  12. 本书小说中讲述了改革开放后西藏农村日新月异发展变化,描写了新农村和新农民的典型形象。表现了在党的阳光雨露般的政策下西藏农村社会生活变迁和人们的观念更新。歌颂了当代西藏来之不易的和谐社会和幸福生活。作者以不同的手法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描绘了西藏人民独特的生活风貌。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藏地区发生的巨大变化。通过一些形象生动的感人事例表达了藏族人民对青藏高原这块神奇土地的无限热爱。形象地表现了藏区人民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面貌。 (1)
  13. 本书由《文化旅行》《我的故事》《人生旋律》三个板块组成。《文化旅行》由《漫漫卫路》《尖扎嘛呢行纪》《拜谒赞普墓》《纳塘寺行纪》《青海笔记》《宁夏见闻》《遥远的贵州》等十篇散文组成。主要内容叙述作者游览青藏高原和祖国各地名胜古迹时的所见、所闻、所思,通过名胜古迹寻求人类文化灵魂和人生真理,探索文化历史命运;《我的故事》由《我和我的家乡》《我的故事》《我和羊智的故事》《您和我的故事》等十篇散文组成。主要内容讲述作者在牧区执教时遇到的各类风趣故事,侧面反映了基层社会现实,教师生存状况和牧区生活、风俗等;《人生旋律》由《起风》《思想》《生活》《故乡》《心声》等十篇散文组成,表达了作者的一些真切感受以及思考感悟。 (1)
  14. 本书结合西藏苯教古籍和历史文献关于“温莫龙仁”位于乌斯藏的说法,笔者将西藏山南乃东区雅鲁藏布江之北的温区(结巴乡一带)的文化古迹和历史传说作为依据,研究了西藏文化之源——苯教起源进行了田野调查和实地研究,详细介绍了介绍了苯教圣地温莫龙仁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点及其古代苯教遗址,温莫龙仁的各种名称,苯教创始人出生地以及温莫龙仁与古代苯教的关系,是一部研究藏族早起思想史、文明史、宗教史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15. 本书辑录了作者散文作品中的精品。共有散文50篇,内容包括感恩父母无尽的爱、童年幼稚的欢乐和天真的泪水、尽情歌颂家乡和祖国的伟大变革,保护生态环境的唤召等。用文情并茂的笔调准确地再现景物,使之成为作家自己的个性和心情的风景,处处荡漾着人类童年般的质朴。无论是咏物、忆旧、还是叙事、写景,均表现作者观察事物,认识世事的独特眼光和深刻思想,抒发真情实感,给人以深刻启迪。 (1)
  16. 本文集收录了作者从1994年参与文学创造以来,一直累积下来的近40多篇优秀散文。这些散文是作者紧紧扎根于生活中,用心体验生活,以作者独有的视觉,结合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三观,用高端的艺术手法,巧妙地利用散文这一文学手法将二十多年来的人生体验淋漓精致地表现出来。这些散文包括公开发表在《群文天地》上的《孤独的松树》和《麻雀》,发表在《章恰尔》上的《喜饶嘉措故里游》、《爬山》、《拉鲁湿地》、《像眼睛一样保护环境》等,以及发表在西藏《雪域文化》上的《堆隆糌粑》和《人格》等,以及《西藏文艺》的《橘红色的望远镜》和《北京的sarse》等等。 (1)
  17. 科学技术 (1)

    语言种类

  1. [tib/chi] (18)

    在馆

  1. 不在馆 (18)
保存至书单:
1.
出版社: 青海民族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10-01
文献类型: 图书 , 索书号:
2.
出版社: 青海民族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12-01
文献类型: 图书 , 索书号:
3.
出版社: 青海民族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12-01
文献类型: 图书 , 索书号:
4.
出版社: 青海民族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11-01
文献类型: 图书 , 索书号:
5.
雨韵
出版社: 青海民族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10-01
文献类型: 图书 , 索书号:
6.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8-01
文献类型: 图书 , 索书号:
7.
著者: 边巴著
出版社: 青海民族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12-01
文献类型: 图书 , 索书号:
8.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12-01
文献类型: 图书 , 索书号:
9.
出版社: 青海民族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12-01
文献类型: 图书 , 索书号:
10.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12-01
文献类型: 图书 , 索书号: